(续接前文)
②子曰(yuē)困敦:子,孳(滋)也,谓阳气至子,阳气始萌,孳生于下也。孽(滋)也,草木生子,吸土中水分而出,为一阳萌的开始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子,十一月,阳气动,万物滋。入以为偁。象形。凡子之属皆从子。”
《释名》:“子,孳也,阳气始萌,孳生于下也。”
《史记·律书》:“万物滋于下。”
《汉书·律历志》:“孳萌于子。”
子月当冬至之分。冬至一阳生,故曰阳气动,万物滋。滋、孳,皆滋生之义。
《灵枢·阴阳系日月》:“子者,十一月,主左足之太阴。”
子,属阳,属水,为北方、冬季,配少阴、君火。
中医医经中用的是夏历。以寅月为正月,故子月为十一月。象胎儿孕育于母腹之中,代表阳气始生之象。
图片
子字的演变
子,最早见于甲骨文,象形字。
字形上,甲骨文中的“子”字有三系写法:
第一系写法在甲骨文中用作表示十二地支的第一位,像生有发的胎儿头颅及两胫,后或省简其发,或于头部标记其囟;该字至西周时期形体稍变,上肢为襁褓包裹,其后形体稍讹,至《说文解字》中籀文则在字下加一符号,许慎解为“几”,谓“籀文子,囟有发,臂、胫在几上”。
第二系写法,上部像幼儿头发、头颅及两臂,下部像两并的两胫,后演变为《说文解字》古文中的“子”字。
第三系写法是根据“襁褓婴儿”的形象所创造出来的象形字,但已完全线条化了:两手连成一斜短横;身和下肢已简化成一条稍斜的垂线;强调了婴儿头大的特点,但因为是以利器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锲刻,不易刻弧线,所以“子”字的头部便成方形了。
图片
子字的三种演变过程
周前金文中的“子”字是实化的,就像“襁褓婴儿”一样;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的“子”字的头部轮廓化,上肢和躯体已瘦化为线条了。以此为基文发展成秦代小篆中的“子”字。
随着发展,汉隶中“子”字的形体起了很大的讹变:“子”字的头部变成三角形了,两只小手平伸,变成一横了,躯体和下肢变成弯竖。楷书中的“子”字便是由此衍化而来的。
子,本义为“婴儿”,引申指“儿女”,尽儿女之道,善事父母;
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:“以赫厥灵。上帝不宁,不康禋祀,居然生子。”
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”
又引申特指“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”等;
司马迁《史记·卫康叔世家》:“完母死,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,立为太子。”
陈玄祐《离魂记》:“无子,有女二人。”
又泛指“臣民”,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,封建五等爵位(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)的第四等等;
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反尔地,归尔子,则谓之何?”
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:“诸侯之上大夫卿、下大夫、上士、中士、下士凡五等。亦称“子”,若宣子、武子之类是也。”
《礼记·王制》:“王者之制禄爵: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凡五等。”
还有“十二地支的第一位”,诸子百家的著作,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(经史子集)中的第三类。;
《尔雅·释天》:“太岁在子曰困敦。”
欧阳修、宋祁等《新唐书·艺文志一》:“两都各聚书四部,以甲乙丙丁为次,列经史子集四库。”
还有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。
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程氏子以蠹贫。”
此外,还有“结果实”、“幼小”等含义。
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收种》:“至春,治取别种,以拟明年种子。”
曹操《四时食制》:郫县子鱼,黄鳞赤尾。
图片
子鼠
困敦(kùn dūn):岁阴名,十二支中“子”的别称,用以纪年。
《尔雅·释天》:“(太岁)在子曰困敦。”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困敦之岁,岁大雾起,大水出。” 高诱 注:“困,混;敦,沌也。言阳气皆混沌,万物牙蘖(niè)也。”
③丑曰赤奋若:丑,纽也,言阳气在上而未降,寒气自屈曲也。万物厄纽,纽芽于丑,未敢出也。表示草木在土中出芽,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丑,纽也。十二月,万物动,用事。象手之形。时加丑,亦举手时也。凡丑之属皆从丑。”
《广雅·释言》:“丑,纽也。纽,系也。一曰'结而可解’。十二月阴气之固结已渐解,故曰纽也。十二月万物动,用事。”
图片
丑字的演变
图片
图片
醜字的演变
丑,是由“丑”和“醜”两个汉字简化而来,今简化字将“醜”字并入“丑”。
“丑”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,其本义是揪扭,后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二位,又指十二生肖中的“牛”。而“醜”(chǒu)字也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,本义是样子难看的,后引申为恶劣,不好的。
丑,象形字。像手爪之形,假借为地支字,用以纪月,指农历十二月;用以纪时,指一-时至三时;与天干相配,可纪年,亦可纪日。
《尔雅.释天》:“太岁在丑日赤奋若。”
《灵枢经·阴阳系日月》:“丑者,十二月。”
《春秋经·桓公八年》:“夏五月丁丑。”
《隋书·天文志上》:“春秋二分,日出卯正,入酉正,昼五十刻,夜五十刻。”
丑,又被假借为戏剧角色用字。传统戏曲角色扮演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或反面人物的“大花脸”、“三花脸”,称“丑角”。
明徐渭《南词叙录》:“丑,以粉墨涂面,其形甚醜。今省文作'丑’。”
醜,形声字。
《说文》:“醜,可恶也。从鬼,酉声。”
《昭二十八年左传》:“恶直醜正,实蕃有徒。”
《战国策》:“又身自醜于秦”,注:与秦恶也。
醜字当为会意兼形声字,从酉(酒)从鬼,酉(酒)亦声,会酒鬼之义,本义当为丑陋,引申为可恶之义,商代甲骨文和西周文献如《诗》等皆用为可恶之义。
后世二字同音假借表示,表“角色义”或“众多义”时可通用。
如《诗经》:“铺敦淮濆,仍执醜虏。(此处本作“丑”)”。
又如“醜角”,可写作“丑角”。今简化字据此将“醜”并入“丑”中。
图片
丑牛
赤奋若(chì fèn ruò):岁阴名,十二支中“丑”的别称,用以纪年。
1、古代星岁纪年法所用名称。谓太岁在丑、岁星在寅的年份为“赤奋若”。
《尔雅·释天》:“太岁在丑曰“赤奋若”。”
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赤奋若岁:岁阴在丑(当斗、牛二宿之位),星居寅(当尾、箕二宿之位)。”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太阴在丑,名曰赤奋若,岁星舍尾、箕。”
1、天神名。
《淮南子·墬(dì)形训》:“赤奋若,清明风之所生也。” 高诱 注:“赤奋若,天神也。”
④寅曰摄提:寅,引也,万物始生螾然也。寅,演也,津也,寒土中屈曲的草木,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寅,髕也。正月,尚气动,去黄泉,欲上出,阴尚彊,象宀(mián)不达,髕寅于下也。凡寅之属皆从寅。”
注:髕(bìn,膝盖骨),字之误也,当作“濥(yǐn,水在地下流动)”。
《史记》、《淮南王书》作“螾(yǐn,同“蚓”)”。
《晋书乐志》曰:“正月之辰谓之寅。寅,津也。谓物之津涂。”
《律书》曰:“寅,言万物始生螾然也。”
《释名》曰:“寅,演也。演生物也。”
《广雅》曰:“寅,演也。”
按《汉志》、《广雅》“演”字皆“濥”之误。《广雅·水部》曰:“濥,水衇行地中濥濥也。”、“演,长流也。”俗人不知二字之别,“濥”多误为“演”。
以“濥”释“寅”者。正月阳气欲上出。如水泉欲上行也。螾之为物。诘诎于黄泉。而能上出。故其字从寅。
寅字的演变
寅,最早见于甲骨文,其本义从箭函中请出箭矢;
引申指恭敬,又引申为对同官的敬称;
《尔雅·释诂下》:寅,敬也。
墨浪子《西湖佳话·六桥才迹》:若论小弟,有眼无识,也不该邀寅兄去而复返。
后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三位,与天干搭配来纪年、月、日、时;
王充《论衡·说日》:五月之时,日出于寅,入于戌。
又表示农历正月、五行中的“阳木”和十二生肖中的“虎”等。
《晋书·乐志上》:正月之辰谓之寅。
王充《论衡·物势》:寅,木也。
王充《论衡·物势》:寅,其禽虎也。
图片
寅虎
摄提:是“摄提纪”、“摄提格”的简称,岁阴名,十二支中“寅”的别称,用以纪年。
1、当木星位于丑位时,太岁即位于寅位,该年就称为“摄提格”。
《尔雅·释天》:“(太岁)在寅曰摄提格。”
2、中国古星官名,属亢宿,共六星,司职定四季,列于大角星两侧,皆位于牧夫座。
屈原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”
3、古代传说,自盘古开天辟地至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获麟,共分为十纪。其中“摄提纪”为第三纪。
《广雅·释天》:“天地设辟,人皇以来至鲁哀公十有四年,积二百七十六万岁,分为十纪。一曰:九头纪;二曰:五龙纪;三曰:摄提纪;四曰:合雒纪;五曰:连通纪;六曰:叙命纪;七曰:循蜚纪;八曰:因提纪;九曰:禅通纪;十曰:疏仡纪。”
⑤卯曰单阏:卯(mǎo),茂也,冒也,日照东方,言阳气生而孳茂,万物滋茂,万物茂于卯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卯,冒也。二月,万物冒地而出。象开门之形。故二月为天门。凡卯之属皆从卯。”
《律书》曰:“卯之为言茂也,言万物茂也。”
《律历志》:“冒茆于卯。”
《天文训》曰:“卯则茂茂然。”
《释名》曰:“卯,冒也,载冒土而出也。”盖阳气至是始出地。
图片
卯字的演变
卯,象形字,最早见于甲骨文,在字形上,甲骨文中的“卯”字是将一个物体从中间剖分的形状。
本义是“剖分”,引申泛指“杀,殷商用牲方式之一”;
王国维《观堂集林·与林浩卿博士论〈洛诰〉书》:“观殷虚卜辞所纪祀先王礼,大抵先(上杳下火,没查到读音),次卯,次薶(mái,同'埋’)、沈;或先(上杳下火)后沈;或先(上杳下火)后卯。”
又引申指“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”;
翟灏《通俗编·居处》:“程子语录:'榫,卯员则员;榫,卯方则方。’卯,盖即卯眼。”
又借作“十二地支的第四位,与天干搭配来纪年、月、日、时”;
《晋书·乐志上》:二月之辰名为卯,卯者茂也,言阳气生而孳茂也。
白居易 《卯饮》:卯饮一杯眠一觉,世间何事不悠悠。
也指“十二生肖中的'兔’”、“五行中的'阴木’”;
王充《论衡·物势》:“卯,兔也。”
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十月之交,朔月辛卯。”
“旧时官署开始办公时进行点名报到等活动的代称”等。
《水浒传·第二十四回》:“叔叔,画了卯,早些个归来吃饭。”
图片
单阏(chán yān):一说读“chán yè”,一说读“chán è”。岁阴名,十二支中“卯”的别称,用以纪年。
图片
图片
《尔雅·释天》:“﹝太岁﹞在卯曰单阏。”
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单阏岁,岁阴在卯、星居子。”
司马贞索隐引李巡曰:“阳气推万物而起,故曰单阏。”
汉·贾谊《鵩鸟赋》:“单阏之岁兮,四月孟夏,庚子日斜兮,鵩集予舍。”
清·恽敬《祭张皋文文》:“单阏之举,子罢予解,北上折翼,嗷於中野。”
(未完待续)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资炒股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