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条热评把福建怼上热搜:除了闽南和福州,其他城市像按了隐身键。听起来顺耳的理由也摆出来了——地理、语言、风俗、饮食都差太多。真有这么夸张?一省像拼图,只有两块发光?谁在被忽视,谁在抢话筒?放到全国看,省会和网红常年占屏幕,其他城市被边缘?福建这张海上省份的名片,究竟是两头亮中间暗,还是外界看走眼?问题抛在这儿,先别急着下结论。
对立来了:一边说闽南和福州撑起了福建的存在感,另一边火力拉满,直指“其他城市被忽略得不礼貌”。闽南党拿出厦门的旅游、泉州的古城、晋江的工厂流量;福州党强调省会地位、口岸通道、产业升级。被点名“消失”的那几位不干了:莆田人说别把鞋只当段子,宁德人表示电池走遍全球,你却说看不见。演员就位、话筒摆好,悬念也丢下:真的是地理和方言把城市分成两拨?还是传播方式捣的乱?
像剥洋葱一样往里看。先是地理:福建山多海长,内陆是层层山脉,沿海是连片港湾,走路难、走船快,这套路子从古到今没变。再是语言:闽南话在厦、泉、漳一带盘得稳,福州话在闽东遍地开花,莆仙话、客家话也各有地盘,彼此听着都像外语,交流靠手势和笑。风俗饮食也分区:泉州崇海商、福州重书卷,莆田妈祖、宁德渔火,每地一张名片。多方观点摆上桌:有人说多样是宝藏,有人说割裂是门槛。普通人感受最直白:做鞋的抱怨城市话题少,做电池的忙到和欧洲客户视频,回家却发现热搜没自己;老城游客多,内陆年轻人还是往沿海跑。是文化差,还是流量差?线头越拉越多。
表面看似平静:省会稳坐中枢,闽南自带流量,其他城市默默生产,大家各做各的,不吵不闹。但这份平静只在屏幕上好看,线下暗流不少。传播路径先天偏向海边网红城市,镜头爱拍鼓浪屿的日落,古城巷子的油灯,很少深入山里的厂房和渔港的夜班;话语权捏在平台、媒体、品牌手里,谁会讲故事谁出圈,谁不讲谁被动。有人反驳:存在感不是靠热搜,是靠产业、就业、税收。对,这话没错,可一到全国舆论场,没有故事就没有入口,结果就是“看不见的城市”在地图上真实,在信息流里缺席。再看政策层面的整合,沿海交通提速,城市群协同喊得响,山海通道一条条补上,但人心和观念的路更难修。内陆青年仍然向海边迁移,方言隔阂让同省人开会也要翻译,企业想招跨区人才却卡在生活适应。反方声音也不小:保持地方性是特色,别把所有城市都往一个模子里捏。问题是,当“特色”被解读成“孤岛”,当“低调”被误解为“缺席”,谁来弥合认知的缝?这段平静像退潮前的海面,看不出涌动,实则水下浪正积。
反转来了——那些被说“消失”的城市,不少在全球舞台占着C位,只是名字不在热搜。宁德的动力电池企业长期占据全球前列,欧洲的电动车里有它的心脏;泉州晋江跑出的体育品牌在全国随处可见,仓库在闽南,广告在全国;莆田的鞋厂从外贸到跨境电商,白天走订单,晚上跑直播;福清、长乐的侨商在欧美写下一部流动史,资金、人脉把海上通道变成生活常态。把镜头往外一推,你会发现所谓“消失”,其实是“隐形”:产业、港口、侨网都在响,只是城市叙事没跟上。矛盾瞬间升级:产业线说我在发声,传播线说我没收到,民众说我只看到厦门的浪花、福州的城门。前文埋下的伏笔集中爆发——地理决定通道,方言影响社交,风俗映射叙事,当这三件事碰到算法和平台,就成了谁更会讲故事。认知一变,格局就翻。
风头过后,表面又安静下来:媒体开始补拍内陆,城市推出新IP,企业加码品牌合作,话题看似平衡。但更大的危机悄悄冒头——产业名气盖过城市名气,外地人记住了品牌,却不清楚它来自哪座城;区域联动提速,生活成本也跟着上去,年轻人纠结留下还是离开;算法偏好持续,短视频依旧钟爱好看、好听、好拍的场景,工地、车间、码头还在镜头外。意外的障碍也出现:讲地方故事的人不够,懂跨文化表达的人不多,很多城市的传播部门把“流量”当洪水,不敢下水,结果错过窗口。分歧越拉越深:一派主张统一口径、统一品牌,另一派坚信多元自洽、各讲各的;企业要全国市场,城市要在地认同,两头拉扯久了容易疲。看起来缓解,实际上难题叠加,和解并不容易。这时最需要的,是把“故事权”还给城市里的普通人,把“存在感”从屏幕拉回街头巷尾,让谁的努力都能被看见。
直说吧:把一省的存在感寄托在闽南和福州身上,确实省事,也确实偷懒。说是多元共荣,实际常常是两头唱戏,中间伴奏。夸你们会讲故事,是为了提醒别把话筒握太紧;夸其他城市低调,是为了戳破“低调等于没声音”的逻辑。一边喊山海协同,一边容忍“看不见的同乡”,这不叫协同,叫各自安好。如果流量能分一口,认同能分一半,地图上的每个点都会亮起来。
到底是继续让闽南和福州扛着名气走快一步,其他城市当隐形冠军,还是把镜头平均分一分,让宁德、莆田、龙岩、三明也有话语权?有人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,集中才有效;也有人说再不均衡,省内认同就会越走越窄。你站哪一边?评论区见。
资炒股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