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作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:在一些平台发文时,稍不留意就可能被判定违规,原因仅仅是文中某个词汇或某个观点被认定为风险内容。甚至引用一段法律条款,也可能因“原创性不足”而遭拒。令人困惑的是,这些所谓的敏感内容中,有些本是极为普通的日常用语,既常见于报端,也流传于生活。
更令人无奈的是,当文章被判定异常时,作者往往无从知晓具体哪些内容触碰了“敏感地带”,只能像盲人摸象般反复试探。这种费时费力的自我审查,不仅挫伤创作热情,更消磨写作信心。若不幸连标题都被判定敏感,纵使全文观点再独特、原创性再高,也难逃“夭折”的命运,即便对内容反复修改,往往也于事无补。
摸着石头过河本非难事,可当非石之物也被划为“石头”,渡河之人便举步维艰。辛苦一场涉水而过,却涉嫌违规,上岸者的心情该何等沮丧?
口罩本为健康卫生、阻隔病菌而设,但如果口罩过厚过硬、又大又闷,虽然病菌一律被阻,却也令人呼吸不畅,说话就不自在了,声音也难辨了、吐字也不清了、断断续续直至微弱无力了——而这,不正是当下内容检测机制给作者带来的困扰吗?
(原创作品)
资炒股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